魏滨

联系方式

  • 职  称:77779193永利教授
  • 联系电话:
  • 邮  箱:weibinwhy@shu.edu.cn

教育经历

1991-1995: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1995-1998:77779193永利基础医学院,硕士

1998-2001:(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病毒所,博士

 

工作经历

2002-2009年77779193永利: 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 医学部 分子免疫中心

英国牛津大学 医学系 移植免疫中心

英国剑桥大学 动物医学系 感染免疫研究室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9-2012年77779193永利: 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12-2014年77779193永利: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部-亚洲研发中心, 研究员

2014-2018年77779193永利: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

2019-至今: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研究员,博导

 

主要学术任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首席专家

上海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2020“免疫和脑卒中重大项目现场会评审专家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22“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重大专项现场会评审专家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22“前沿生物技术专项重点专项首轮评审专家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22“病原学与防疫技术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上海市科委2022“科技启明星计划评审专家

上海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B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IF5.6)编委

Frontiers in ImmunolgyIF8.8, Frontiers in MicrobiolgyIF6.1,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IF5.2) 编辑

Nature Neuroscience,  Cell ResearchSTTTAdvanced Science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在神经免疫学方向:国内外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性脑炎和神经损伤、细菌性脑膜炎、脑胶质瘤等脑部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狼疮性脑炎等自身免疫性脑损伤,都缺乏有效的干预和治愈手段。我实验室运用3D组织成像、组织透明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量子点标记、光动力学等手段,首次发现了脑膜淋巴管(MLV)是多种嗜神经病毒颗粒从脑向外周淋巴结传播的重要通道,并且发现病毒可感染淋巴管内皮细胞,破坏MLV的引流功能。该项研究揭示了MLV在嗜神经病毒感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对病毒性脑炎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Nature Neuroscience, 2022)这是国际上同类研究中首次报道硬脑膜淋巴管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2022年77779193永利716Nature Review of Neurology 杂志对本研究成果做了亮点专栏报道。由于研究硬脑膜淋巴管(MLV)系统的组成和调控机理对于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免疫豁免状态的本质,以及对于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本质,开发相关的新的干预和治疗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将为提升我国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实验室正在脊髓损伤、高脂代谢紊乱、细菌性脑膜炎、新冠病毒感染的神经症状、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等领域,与外部单位合作开展从小动物(小鼠)到大动物(猴、猪)等动物模型上观察硬脑膜淋巴管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开展进一步研究,同时希望通过单细胞测序和质谱分析等手段找到调控硬脑膜淋巴管扩增的关键分子靶点,为建立干预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策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二、在胆固醇代谢与病毒感染领域,我们发现参与胆固醇合成的酶DHCR7和上游代谢产物7-DHC能调控抗病毒感染的IFNβ产生,是广谱抗感染的新靶点(Immunity, 2020;52(1):109-122.e6,被Immunity同期评述)。

第三、在神经炎症反应方向,我实验室也鉴定了一组参与脑损伤(TBI)和修复的细胞因子(Science Advances. 2021)。我们也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病毒性脑炎中调控巨噬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神经元凋亡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病理机制(Cell Rep, under revision)。

第四、在神经末梢分泌的神经递质对外周器官的调控领域,我实验室也在开展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外周免疫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对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外周脏器的炎症微环境的调控机制。

第五、在细菌感染和天然免疫领域,我们也发现定位于胞内细胞器(内质网)的E3泛素连接酶Hrd1协调细胞膜TLR4,促进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败血症的发生(Nature Microbiology 2019;4: 2331-2346)。另外,我们首次指出了靶向溶血磷脂酸受体1增强抗病毒感染的能力(Sci Adv. 2021 Sep 17;7(38):eabb5933.), 在新冠病毒感染机理和新药研发靶点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在细胞免疫,尤其是获得性免疫领域我们也发现了调控CD8+T细胞抗感染能力的关键分子LRCH1 PNAS . 2020 Aug 11;117(32):19388-19398.),和ADAP-SKAP55 EMBO Mol Med, 2015, Apr 7;7(6):754-69.),以及调控CD8+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耗竭转态的关键趋化因子CCR2Virol Sin. 201934(5):538-548. ),揭示了它们在CD8+T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分子作用。我们也发现了CD4+T细胞活化分子调控HIVDC细胞与T细胞将传播的分子机制(Retrovirology. 2013 Sep 18;10(1):101.

第七、在病毒性疫苗的研制领域,我们开发了预防带状疱疹感染和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蛋白类疫苗,成果转化收益数百万元。

Baidu
sogou